子夜的弧光,如同对浩瀚星空的叩问:怎样的火箭才能自由驰骋苍穹?面罩后专注的目光,审视着不锈钢纹理间渗透匠人温度的毫厘精度:多先进的贮箱才能释放万钧之力,助“箭”问天?
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“5米大直径不锈钢贮箱”综合试验产品研制的征途上,每当闯入技术盲区、遭遇挫折挑战,“党员先锋队”“青年突击队”的成员们心头都会萦绕这样的问题。没有人能洞见未来的成功,没有人能绕过困难前行,团队成员是冲在最前方的战士,把对成功最虔诚的渴望融入最艰苦的历程。
早一秒完成设计,早一秒投入生产
全新材料、全新工艺,极限周期、极限压力……“大直径不锈钢贮箱”综合试验产品的研制,是一场按秒计算的攻坚战。
今年年初,一院一部协同办公室成了设计工艺团队的“家”。他们争分夺秒绘制图纸。“我们早一秒完成设计,就能早一秒投入生产!”团队成员毕煌圣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创新思路带来效率革命:原料采购与大体结构确定同步启动,仅此一项便省下3个月时间。由此引发的“连锁反应”加速了整个进程:出图时间从40天锐减至15天,备料周期由4个月压缩至25天。
为保证焊接质量,团队将焊接检测工作放在后半夜,精力充沛的白天留给核心焊接任务。张利红带领团队创新提出“一次透照4条纵缝”方案,夜战5晚,使透照效率倍增。
一分一秒的争夺,为后续任务赢得了主动,确保节点“后墙不倒”。
技术困难,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
“大直径不锈钢贮箱”综合试验产品对一院后续型号意义重大。意义深远的技术探索,必然伴随重重难关,也点燃了团队“知难而进”的豪情。
高精度要求带来了装配、焊接的高难度。“我坚信,这些技术困难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。”肖宏的坚定源于长期的航天实践,“困难一经突破,就会为后续研制铺平道路,积累宝贵经验。”航天事业的基石,正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积累的技艺。
超薄不锈钢板焊接易变形。李龙发明的方案,像按琴键般精准压紧定位,有效控制变形,一次合格率从51%跃升至93%。
40多个日夜攻关,为压缩周期,于林然和同事优化流程,采用新方案在架下完成长壁板焊接,焊接速度从2天1条焊缝提速至1天2条,巧妙化解了设备排产冲突。
天津航天长征火箭制造有限公司团队直面成形难题,攻关复合成形关键技术……团队共攻克8项典型技术难题,创造了新材料体系下一院贮箱研制的诸多“第一”。
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是制胜法宝
资源聚焦、需求清晰、协作顺畅……在攻关过程中,总装拉动的理念与集中优势力量的举措,铺设出一条研制“快车道”。
“在低成本快速研制要求下,总装拉动能减少不必要投入,合理利用资源。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是制胜法宝。”李祖亮深谙进度之紧、难度之大。
团队打破常规,实现了超短周期内的快速响应。设计出图时,距交付节点仅剩49天,不足常规周期的三分之一。精准即高效!天津公司焊接车间火速制定全过程计划,日清零件需求;生产调度系统快速重组小时级排产,确保关键工序零等待。各车间抽调精兵强将,优先保障不锈钢贮箱研制。
徐昶是团队一员悍将。面对箱底瓜瓣悬空焊接时的氧化、渣化难题,他自制创新管路以隔绝氧气。经过47次调试,困扰团队的氧化顽疾终被攻克。
任务高峰期,徐昶白天是“教练”,手把手培养出12名合格焊工;深夜是“急救医师”,解决突发问题。他发现焊丝适配问题,通过试验验证更换材料,大幅提升焊接合格率。在他的带领下,车间合格率从39%跃升至90%。
如今,“大直径不锈钢贮箱”综合试验产品正在各项严苛检测中闯关,如同它的研制者们一样决心坚定。
(张娟娟)